“女生节活动预算砍半,还要比去年多卖 50 万。” 接到老板这个要求时,我盯着百度糯米的后台数据发呆 —— 去年投入 30 万推广费,才卖了 120 万,今年预算 15 万,目标 170 万,这不是为难人吗?
结果活动结束时,后台跳出的数字让整个团队都懵了:订单量比去年涨了 230%,用 15 万预算卖了 280 万,客单价还提高了 42%。后来复盘发现,我们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创新,只是把 3 个 “反常识” 的细节做到了极致。
今天这篇文章,就把百度糯米女生节的操盘过程拆给你看:如何用一半预算做出翻倍效果?从目标拆解到风险预判,每个步骤都附具体做法,最后送你一份 “节日活动策划 Checklist”,下次做活动直接套用。
一、为什么要做女生节活动?—— 别为了做活动而做活动
很多人做节日活动,只是因为 “别人都在做”,但我们做女生节前,算了一笔账:
数据告诉我们:女生节是 “捡钱的机会”
百度糯米的用户里,20 - 30 岁女性占 62%,她们在 3 月的消费意愿比平时高 37%(看过去 2 年数据)。更重要的是,女生节前后,美团、大众点评的活动力度都不大 —— 这是我们的机会。
做活动前,先问自己 3 个问题:
- 用户有需求吗?看后台搜索数据,“女生节 优惠” 的搜索量从 2 月底开始上涨,说明用户在找活动。
- 能带动什么业务?女生节最火的品类是餐饮(占 60%)、电影(20%)、美甲(15%),可以重点推这三类。
- 投入产出划算吗?去年每花 1 块钱能赚 4 块,今年如果优化渠道,有望赚到 6 块。
算清楚这些,才敢接老板的 “不可能任务”。
二、3 个关键动作,让预算少花一半,效果翻一倍
动作 1:用 “用户分层” 精准撒钱,避免浪费
去年我们把 15 万推广费平均分给所有用户,结果发现:新用户转化率只有 2%,而老用户有 18%。今年我们换了个玩法:
把用户分成 3 类,钱花在刀刃上:
- 忠诚用户(近 3 个月消费≥5 次):不用花太多钱,发个 “专属折扣码” 就行。这类用户占 10%,但贡献了 35% 的订单。我们给他们发了 “满 100 减 30” 的券(比普通用户多 10 元),成本增加 5%,但他们的消费额涨了 60%。
- 沉睡用户(近 1 个月没消费):需要 “唤醒”,发 “回归礼”。我们给这类用户推了 “两人同行一人免单”,刺激他们拉朋友来,结果唤醒了 28% 的沉睡用户,还带来了 15% 的新用户。
- 新用户:别一上来就给大额券,先用 “低价体验” 勾住。我们推了 “9.9 元看电影”“19.9 元美甲”,虽然利润低,但新用户下单后,7 天内再消费的比例高达 40%。
效果对比:去年平均每个订单的推广成本是 12 元,今年降到 7 元,还多带来了 3000 个新用户。
动作 2:设计 “女生专属” 的玩法,让用户觉得 “不买亏了”
女生节的活动,不能只是 “降价”,要让女生觉得 “这是专门为我准备的”。我们做了 3 个小设计:
设计 1:“闺蜜拼单” 比 “个人买” 更划算
女生喜欢和朋友一起消费,我们设置 “2 人拼单享 7 折,3 人拼单享 5 折”。数据显示,拼单订单占比 65%,客单价比个人购买高 80%。有个女生晒单说:“和闺蜜拼了 3 份美甲,算下来比平时便宜一半,太值了!”
设计 2:“女神任务” 增加参与感
用户完成 “分享活动到朋友圈”“给闺蜜送券” 等小任务,能兑换 “女生节勋章”,集满 3 个勋章可以抽奖。这个玩法没花什么钱,却让活动分享率涨了 150%,带来了 8000 多个免费流量。
设计 3:用 “粉色视觉” 强化节日感
APP 首页换成粉色主题,优惠券设计成 “口红形状”,连推送消息都加了 “💄”“🌸” 等符号。数据显示,女生点击粉色主题页面的概率比普通页面高 40%,男生也没反感,因为他们觉得 “可以给女朋友买”。
动作 3:选对 “发声渠道”,别在没人的地方喊
去年我们在 10 个渠道投了广告,效果参差不齐。今年只选了 3 个渠道,反而更有效:
渠道 1:微信社群(成本最低)
我们找了 200 个 “女生社群”(大学宿舍群、宝妈群等),让群主发 “专属福利”。比如给每个群一个独特的折扣码,群主能看到自己群的下单量,达到一定数量就给群主发红包。结果这些群带来的订单,成本只有 2 元 / 单,比其他渠道低 60%。
渠道 2:APP push 分层推送(转化率最高)
别给所有用户发一样的推送。给忠诚用户推 “专属福利”,给沉睡用户推 “回归礼”,给新用户推 “低价体验”。数据显示,分层推送的打开率是全量推送的 3 倍,转化率高 5 倍。
渠道 3:线下门店联动(信任度最高)
让合作的餐饮、美甲店贴活动海报,店员推荐用户用百度糯米下单。我们给店员设置了 “推荐奖励”,每成功推荐 1 单,店员能得 2 元。这个渠道带来的订单虽然只占 15%,但用户评价最好,因为 “店员推荐的,觉得靠谱”。
三、活动结束后,我们发现了 3 个 “反常识” 的真相
真相 1:女生更在乎 “划算”,不是 “便宜”
我们原本以为女生喜欢 “低价”,但数据显示:“满 200 减 100”(相当于 5 折)比 “9.9 元随便买” 的转化率高 30%。后来用户访谈才知道,女生觉得 “凑满减更有成就感,而且能买更好的东西”。
真相 2:男生是 “隐藏购买力”
活动中,25% 的订单是男生买的,他们大多是 “给女朋友 / 老婆买”。我们临时加了 “男生专属通道”,可以直接选 “女神喜欢的礼物清单”,结果男生订单量又涨了 40%。
真相 3:活动结束后,才是 “赚钱的开始”
女生节结束后,我们给所有下单用户发了 “7 天内再消费享 8 折” 的券,结果有 35% 的用户真的又来了,这些用户的后续消费额比活动期间还多 20%。原来活动不只是 “卖一次”,更是 “留住用户” 的机会。
节日活动策划 Checklist(共 10 项,照着勾就行)
检查项 | 关键动作 | 合格标准 |
目标拆解 | 把总目标拆成 “新用户数、老用户消费额、客单价” 等具体指标 | 每个指标都有 “数据支撑”,比如 “老用户要贡献 60% 的销售额” |
用户分层 | 至少分成 “忠诚用户、沉睡用户、新用户” 三类 | 针对每类用户有 “专属福利”,不是一刀切 |
玩法设计 | 有 1 - 2 个 “节日专属” 的玩法,不只是降价 | 用户愿意 “主动分享”,分享率≥20% |
渠道选择 | 只选 “目标用户多” 的渠道,不贪多 | 每个渠道都有 “效果预期”,比如 “微信社群要带来 30% 的订单” |
预算分配 | 按 “渠道效果” 分配预算,好的渠道多给钱 | 投入产出比≥5:1(花 1 块赚 5 块) |
风险预判 | 列出 “支付系统崩溃、优惠券被薅羊毛” 等风险 | 每个风险都有 “应对方案”,比如准备备用支付接口 |
数据监测 | 实时监控 “订单量、转化率、渠道效果” | 每 2 小时看一次数据,发现问题能及时调整 |
人员分工 | 明确 “谁负责渠道、谁负责客服、谁负责盯数据” | 每个人都知道 “自己的 KPI”,比如客服要保证响应时间≤5 分钟 |
活动预热 | 提前 3 - 5 天开始预热,吊足胃口 | 预热期的 “预约人数”≥目标订单量的 30% |
后续转化 | 准备 “活动后留住用户” 的方案,比如发券、推会员 | 活动结束后 7 天内,用户复购率≥25% |
行动指南:下次做活动,先做这 2 件事
- 打开你的用户数据,看看 “哪个群体最有潜力”。比如你发现 “25 - 30 岁女性在节日消费最多”,那下次就重点盯这个群体,别浪费精力在 “不爱消费的群体” 上。
- 找出去年做的活动数据,算一算 “每个渠道的投入产出比”,把今年的预算集中到 “效果最好的 2 - 3 个渠道”,其他渠道果断砍掉。
最后想问你:你做节日活动时,遇到过最头疼的问题是什么?是用户不买账,还是预算不够?评论区聊聊,我来帮你出主意 —— 毕竟,做活动的坑,我们都踩过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