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得刚入行那会儿,圈子里流传着一个经典反面案例——“赶驴网”。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事?大概十年前吧,一家旅游网站为了推广,在各地刷了句洗脑广告语:“赶驴网,全程三折!”结果你猜怎么着?用户是真记住了“赶驴”,却没几个人记住它真正的品牌名。更荒诞的是,后来真有人搜“赶驴网”想订酒店,搜出来的全是毛驴交易、驴肉火烧——甚至农家乐租驴车服务。
我当时还在想,这哪是营销事故,简直是当代黑色幽默。但没想到,几年后我自己也差点成了“赶驴网式悲剧”的主角。
其实很多从业者都会犯一个毛病:太执着于“爆款逻辑”,总觉得一定要搞个大事件、做条爆款内容,否则就算失败。我也一样。2018年我们推一个家居类的社区产品,团队憋了个大招,策划了一场“寻找全网最奇葩户型”的活动。投了五十多万预算,KOL发稿、话题热搜、信息流广告全上了。声量确实不小,转发评论数据看起来也挺热闹。
但问题来了:转化率几乎为零。
后来我们回访了几个参与活动的用户,有人直接说:“我就是来看个热闹的,你们这产品跟我有关系吗?”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:我们沉浸在自嗨式的创意里,却完全没考虑用户到底为什么要关注我们。人家是来找装修灵感、看家居干货的,不是来围观奇葩户型图一乐的。
这种错位我称之为“场景幻觉”——你以为用户和你在同一个语境里,其实人家压根没走进你设定的剧本。
类似的情况我还遇到过更隐蔽的一种:过度依赖单一渠道。2019年我们做知识付费课程,当时小红书正火,团队all in小红书种草笔记。一开始效果确实不错,低成本的素人铺量加上头部博主带货,ROI最高冲到1:5。但很快问题就暴露了:平台算法一调整,流量断崖式下跌;同类内容越来越卷,用户开始审美疲劳。
那段时间我天天盯着数据看,越看越焦虑。后来我们慢慢把渠道分散到播客、私域和线下工作坊,虽然每个渠道的爆发力不如当初小红书那么猛,但整体流量结构健康多了。说实话,我现在更相信“渠道韧性”而不是“渠道红利”——昙花一现的爆量远不如稳定可持续的转化路径来得实在。
说到转化,还有个误区特别值得拿出来说:忽视用户决策成本。早年我做APP拉新的时候,特别喜欢搞“注册就送168元大礼包”这种活动。心想这么大的优惠力度,用户总该心动了吧?结果数据惨不忍睹。后来用A/B测试对比才发现,把“168元礼包”拆解成“3张5元无门槛券+包邮卡”,转化率提高了四倍。
用户要的不是数字夸张,而是真实、可感知、低门槛的利益。就像你告诉用户“省心省力”不如说“30秒搞定”;说“专业顾问”不如展示“已有9000人预约”。我现在团队定文案有个规矩:所有价值描述必须能通过3秒注意力测试——如果用户一眼看不懂、不信、不想行动,就是自嗨。
当然啦,营销人最大的自嗨还不是这些,而是总幻想靠一句slogan、一次事件通吃全场。赶驴网的悲剧根本上不是创意问题,是传播锚点错位——他们没把品牌名和用户需求强绑定,反而绑了个歧义梗。我自己后来做传播策略时,每次都会问团队:如果用户只记住一句话,你希望他记住什么?如果他只做一次动作,你希望他点哪里?
答案必须具体到不能更具体。比如“下载APP”不如“点击下载领30元券”,“关注公众号”不如“扫码回复‘攻略’领模板”。越直接,越有效。
说了这么多坑,那到底该怎么避坑?我自己的经验是要建立三层检测机制:第一层是需求验证,哪怕做个简单的用户访谈也好过团队闭门脑暴;第二层是小规模试错,比如用5%的预算跑三个方向,数据最好的那个再放大;第三层是闭环复盘,不仅看曝光点击,还要追踪到转化、留存甚至口碑分享。
有时候我觉得,营销干久了,人会变得特别务实——或者说,特别敬畏用户。你慢慢会发现,真正的爆款不是策划出来的,而是你恰好提供了用户想要的东西,顺便被他们推成了爆款。就像钓鱼,饵不对,甩再多竿也没用。
现在团队里的小朋友常问我:那到底怎么做才能又刷屏又转化?我一般会说:别想着刷屏,先想着怎么让一个具体的人愿意看完、愿意相信、愿意行动。如果说这几年我有什么成长,那就是学会了放弃幻想,回归常识——营销的本质不是创造流量,而是连接价值。
希望这些经验能让你少走点弯路。当然,有些坑可能还是得自己踩过才记得住。没事,记得踩完之后写份复盘,下次换个坑再踩(开玩笑的)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