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和几个还在做社交产品的老同行碰面,话题总绕不开Qzone5。说实话,从去年开始,我就觉得这平台有点“闷声发大财”的意思——你别看它表面不像抖音、快手那么高调,但数据增长其实挺扎实。2024年Qzone用户日均使用时长涨了15%以上,而且30岁以上用户活跃度明显回升,这点特别有意思。
我自己是从2022年开始带团队在Qzone上做内容生态的,中间踩过不少坑,也偶然做出过几场爆款直播。今天就想聊聊我个人对2025年Qzone5的一些判断,尤其是短视屏和直播这两块。纯属个人视角,可能带点偏见,但保证都来自实打实的项目经验。
先说说整体趋势吧。我觉得2025年Qzone最大的机会,其实在于它那种“半熟人社交”的底色。你说它完全像微信朋友圈?也不至于。但它又比抖音多了一层同学、老友的关系链。这就导致它的内容分发逻辑有点特别——算法推荐和关系链推送差不多五五开。我们内部测试过,同样一条短视频,在抖音可能靠标签冲流量,在Qzone5却可能因为被几个高中同学点赞之后,突然在小圈子里爆了。所以我觉得,明年在这平台上做内容,千万别忽视“私域”能量。我甚至觉得,私域流量的重要性很可能会超过公域。
说到短视频,我们去年初曾经盲目跟风做过一波“挑战赛”。当时看到抖音上各种手势舞火,我们就照搬,结果呢?用户流失率一周内飙升20%。后来复盘才发现,Qzone的用户其实更愿意看“有点信息量”或者“带情感共鸣”的内容。纯娱乐类的、太泛的内容,在这反而容易扑街。
现在我们团队基本放弃了那种大流量玩法,转而深耕几个垂直类目,比如本地教育、家庭园艺、老物件修复这种。举个例子,我们做过一个“修复爷爷的旧收音机”系列短视频,每期就五分钟,没什么炫技剪辑,就是安静记录修复过程。结果累计播放超800万,评论区全是用户分享自己家的老故事。这种内容放在其他平台可能不算啥,但在Qzone上,它就是能撬动深层互动。
所以我现在的观点是:2025年做Qzone短视频,真的不必追什么热门模版。反倒不如扎进去做垂直领域,哪怕小众,只要粘性够,流量会自己长出来。顺便提一句,我们测试过发布时间——工作日晚8点到10点效果最好,但周六早上9点发家庭类内容居然也有奇效。还是得靠自己试。
至于直播,我觉得Qzone的直播被严重低估了。它不像淘宝那样强卖货,也不像秀场直播那样纯打赏。它更有点像…嗯,像一个老朋友的客厅聊天。我们三月份做过一场“中年人的职场复盘”直播,没脚本,没美女主播,就我一个老运营和一位HR朋友连麦聊了俩小时。最高同时在线也就3000多人,但人均观看时长达到惊人的47分钟!后来复盘数据发现,打赏收入不多,但引导到私域的用户超过40%,后续转化率比普通直播高出一倍。
这说明什么?我觉得在Qzone上做直播,别老想着“一场爆卖”。反而应该做高信任度的、互动强的内容。我们后来尝试把直播做成系列化,比如“每周三老友聊”,固定时间、固定主题,观众就像追剧一样回来。有一场聊“怎么带孩子做暑假计划”的直播,我们提前收集了用户问题,直播中穿插回答,同时用小程序发投票让用户选下一个话题——这种设计让互动率提升了30%以上。
说到 monetization,我个人一直不太迷信纯打赏模式。Qzone用户其实更愿意为“值”的内容付费——比如一场干货直播收费几块钱,或者买一份配套的笔记资料。我们有一场教育类直播试过收费3元,居然有超过5000人付费。当然这取决于你的内容是否真的够硬。
如果非要我给2025年的运营提几个具体建议,我会说:第一,早点开始养自己的私域池,哪怕从一个500人的社群开始;第二,短视频内容尽量做“系列化”而不是单点爆款,用户追更的习惯比我们想象中强;第三,直播别忘了“留白”——别塞满商品和话术,多留点时间给用户提问和吐槽。有时候失控的部分反而最真实。
最后扯句感性的:这行业越来越多人追求“快速起量”,但我反而觉得,像Qzone5这种平台,2025年会更适合慢慢做、深度做。它不像下一盘快棋,倒像种一棵树——你每天浇点水,它不一定明天就开花,但明年可能突然给你一片阴凉。
当然啦,我也可能判断失误。运营这种事,哪有百分之百的正确?只是以我这几年的经验来看,真诚点、踏实点,反而走得更远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