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产品经理要负责需求分析、原型设计、推动落地……” 刚入行时,我对着招聘 JD 上的岗位职责一脸懵,以为每天就是画原型、写文档。直到入职后第 3 周,老板问 “这个功能上线后能带来多少新增用户”,我支支吾吾答不上来,才发现自己对 “产品经理到底要做什么” 完全没概念。
很多新人(包括当年的我)都被模糊的岗位职责描述坑过:要么沦为 “原型工具人”,要么变成 “需求传声筒”,忙了半年却没做出任何实际成果。今天这篇文章,结合我从 “打杂 PM” 到 “核心 PM” 的 5 年经验,拆解产品经理真正的 6 大核心职责 —— 每个职责都附具体操作方法和数据衡量标准,最后送你一份 “职责优先级清单”,帮你避开 90% 的无效努力。
一、别被岗位职责描述骗了:这 3 个 “伪职责” 正在毁掉你的成长
翻出当年的入职笔记,发现自己在 3 件事上浪费了大量时间,这些在 JD 里被重点强调的内容,其实根本不是核心:
伪职责 1:沉迷 “画原型”,把 Axure 当核心技能
我曾为了 “按钮用圆形还是方形” 纠结 2 小时,甚至熬夜学交互设计,以为这就是 “专业”。结果开发看完原型问 “这个功能的用户留存目标是多少”,我当场傻眼 ——原型只是传递想法的工具,不是产品经理的核心产出。
有次我花 3 天画了个精美的注册流程原型,上线后注册转化率却降了 15%,后来才发现问题出在 “没考虑老年用户看不清验证码”。比起原型美观度,用户能不能顺畅完成操作才更重要。
伪职责 2:机械 “收集需求”,来者不拒当 “传声筒”
运营说 “要加个弹窗”,我马上记下来;销售说 “客户想要这个功能”,我连夜整理成需求文档。3 个月下来,我收集了 58 个需求,却没思考过 “这些需求到底该不该做”。结果上线的功能里,有 70% 用户根本不用,开发还吐槽 “产品经理没有判断力”。
产品经理的核心是 “判断需求”,而不是 “收集需求”。就像医生不会病人说什么药都开,你也不能谁提需求都满足。
伪职责 3:全程 “盯进度”,把自己活成 “项目经理”
为了确保功能按时上线,我每天追着开发问 “做到哪了”,甚至帮他们整理代码注释。结果不仅被开发反感,自己也没时间做需求分析,导致上线后出现 3 个致命 bug——产品经理要对 “结果负责”,而不是对 “进度负责”。
后来才明白:项目经理会盯开发进度,你的精力应该放在 “这个功能能不能解决用户问题” 上。
二、产品经理真正的 6 大核心职责:从 “打杂” 到 “核心” 的关键
现在我用这 6 个职责梳理工作,不仅效率提升 40%,还推动产品 DAU 从 10 万涨到 50 万。每个职责都有明确的 “操作步骤” 和 “衡量标准”:
职责 1:定义 “产品价值”—— 搞清楚 “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”
这是最容易被忽略,但最重要的职责。刚做社区产品时,我上来就设计 “发帖功能”,结果用户根本不活跃。后来才明白:先想清楚 “用户为什么要用你的产品”,再谈具体功能。
具体做法:
- 问 3 个问题:目标用户是谁?(比如 “25-35 岁职场妈妈”)他们的核心痛点是什么?(“没人交流育儿经验”)我们的产品能提供什么独特解决方案?(“每天 15 分钟的育儿经验轻分享”)
- 写 “一句话价值主张”:比如 “让职场妈妈每天花 15 分钟,就能学到实用育儿技巧”,而不是模糊的 “做一个育儿社区”。
案例:做外卖产品时,我们的价值主张是 “让用户 30 分钟内吃到热饭”。所有功能都围绕这个目标 —— 优化配送路线(确保准时)、设置 “超时赔付”(倒逼商家快送),最终把超时率从 20% 降到 5%。
衡量标准:随机问 10 个用户 “这个产品对你有什么用”,8 个以上能说清楚核心价值。
职责 2:挖掘 “真实需求”—— 别被用户 “说的话” 骗了
用户说 “想要一匹更快的马”,真的是想要马吗?福特发现他们其实想要 “更快的交通工具”,于是造了汽车。产品经理要做的,就是透过表面需求,找到背后的真实痛点。
具体做法:
- 用 “5Why 分析法” 追问:用户说 “想加夜间模式”,问为什么→“晚上看屏幕刺眼”→为什么刺眼→“亮度调最低还是太亮”→原来真实需求是 “降低屏幕最低亮度”。
- 看 “行为数据” 而非 “口头说法”:用户说 “喜欢短视频”,但数据显示他们平均每天只看 30 秒,说明这不是强需求。
案例:用户说 “希望 APP 有积分商城”,我没直接做,而是通过数据分析发现 “用户很少用现有积分”。深入访谈后才知道,他们真正想要的是 “积分能抵现金”。最后我们做了 “积分抵现” 功能,使用率比同类积分商城高 3 倍。
衡量标准:上线的功能中,80% 以上能达到 “用户周活跃率≥15%”。
职责 3:制定 “优先级”—— 知道 “先做什么,后做什么”
新人最容易犯的错是 “想到什么做什么”,结果产品变成 “大杂烩”。优先级判断能力,直接决定你的工作是否有价值。
具体做法:
- 用 “RICE 模型” 打分:
- Reach(覆盖用户数):这个需求能触达多少用户?
- Impact(影响程度):对用户的影响是高 / 中 / 低?
- Confidence(信心指数):有多少把握这个需求有效?
- Effort(开发成本):需要多少人天开发?
- 公式:(Reach×Impact×Confidence)÷Effort,分数高的先做。
- 拒绝 “紧急但不重要” 的需求:比如 “改个按钮颜色”“换个活动文案”,这些事可以安排在迭代间隙做,别占用核心时间。
案例:用 RICE 模型评估后,我们把 “修复支付 bug”(高覆盖、高影响)排在 “优化首页 banner”(低影响)前面,上线后用户投诉率降了 40%,而如果先做 banner,根本不会有这种效果。
衡量标准:每次迭代中,至少有 1 个高优先级需求上线后数据达标(如留存率提升、投诉减少)。
职责 4:设计 “用户路径”—— 让用户 “轻松完成目标”
用户用产品是为了 “解决问题”,不是来 “闯关” 的。产品经理要做的,就是设计一条顺畅的路径,让用户花最少的力气达到目的。
具体做法:
- 画 “用户旅程地图”:把用户从 “接触产品” 到 “完成目标” 的每一步列出来(比如 “打开 APP→搜索商品→加入购物车→支付”),标注每个步骤的痛点。
- 做 “减法” 而非 “加法”:删除不必要的步骤(比如注册页去掉 “生日”“职业” 等非必填项),减少用户操作成本。
案例:优化前,我们的电商 APP 结账需要 8 步,支付转化率只有 60%。通过简化路径(去掉 “填写地址” 默认保存、合并 “确认订单” 和 “支付” 按钮),把步骤减到 3 步,转化率立马涨到 85%。
衡量标准:核心用户路径的 “完成率”≥80%(比如 100 人进入注册页,80 人完成注册)。
职责 5:推动 “跨部门协作”—— 让需求落地不是靠 “催”
“开发说技术实现不了”“设计说排期太满”“运营说活动赶不上”—— 这些扯皮场景,每个产品经理都遇到过。推动落地靠的是 “逻辑和数据”,不是 “嗓门和催命”。
具体做法:
- 给开发 “算清楚收益”:不说 “这个功能必须下周上”,而是说 “这个支付优化上线后,预计每月能多赚 5 万块,开发只需要 3 天”。
- 给设计 “明确标准”:不说 “我觉得这个界面不好看”,而是说 “用户调研显示,70% 的人觉得当前按钮不够明显,能不能加大字号并换个颜色”。
- 提前 “同步进度”:每周五发一封 “需求进展邮件”,同步给开发、设计、运营,避免信息差导致的延期。
案例:有个社区功能开发说 “做不了”,我没争论,而是拉着他一起算数据:“这个功能能让用户停留时长从 5 分钟涨到 8 分钟,带来更多广告收入,而开发只需要复用现有代码,最多 2 天就能搞定”。最后他不仅接了,还提前 1 天完成。
衡量标准:需求按时上线率≥90%,且跨部门同事的合作满意度≥80%(匿名调研)。
职责 6:复盘 “数据结果”—— 从 “做了” 到 “做好” 的关键
很多人以为功能上线就结束了,其实这只是开始。产品经理的成长,来自对每一次结果的复盘。
具体做法:
- 定 “北极星指标”:每个功能都有核心数据(比如搜索功能看 “搜索成功率”,支付功能看 “支付转化率”)。
- 做 “对比分析”:上线前后数据对比(如优化后支付成功率从 80% 涨到 95%)、和竞品对比(我们的加载速度比竞品快 2 秒)。
- 写 “复盘文档”:每次迭代后总结 3 个问题(如 “用户对新功能认知不足”)和 2 个改进措施(如 “下次加个引导弹窗”)。
案例:做了个 “签到领积分” 功能,上线后参与率只有 10%。复盘发现是 “用户不知道有这个功能”,于是下次迭代加了 “首页弹窗引导”,参与率立马涨到 35%。
衡量标准:每次复盘后,至少有 1 个改进措施能让下一次迭代的数据提升≥15%。
三、产品经理职责优先级清单:新人该先抓什么?
刚入行时,我总被琐事牵着走,后来总结出这个优先级清单,每天按这个顺序做事,效率提升一大半:
职责 | 优先级 | 日常占比 | 新人重点 |
挖掘真实需求 | 1 | 30% | 每天花 1 小时做用户访谈 / 看数据 |
制定优先级 | 2 | 20% | 每周五用 RICE 模型排定下周一的需求 |
定义产品价值 | 3 | 10% | 每月写一次产品价值主张,看是否需要调整 |
设计用户路径 | 4 | 15% | 画用户旅程地图时,亲自走一遍流程 |
推动落地 | 5 | 15% | 每天花 20 分钟同步需求进展,不盯细节 |
复盘数据 | 6 | 10% | 功能上线后第 3 天、第 7 天各看一次数据 |
行动指南:明天就能做的 2 件事
- 拿出你正在做的需求,用 “RICE 模型” 打个分,看看现在的优先级是不是错了 —— 我当年就是靠这个发现自己把 “优化按钮颜色” 这种低价值需求排在了前面。
- 找 3 个用户,问他们 “用我们的产品最想解决什么问题”,对比你之前的需求列表,看看有多少是 “自以为的需求”—— 第一次做这个时,我发现 60% 的需求用户根本不在乎。
你现在每天花时间最多的职责是什么?评论区告诉我,我帮你判断是不是在做 “伪职责”—— 毕竟,知道 “该做什么”,比 “努力做” 更重要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