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又差一张敬业福!” 每年春节前,这句话都会刷爆朋友圈。作为曾经负责过企业级 APP 春节活动的产品经理,我一度觉得集五福就是 “花钱赚吆喝”—— 直到看到数据:2023 年参与用户超 6 亿,带动支付宝日均活跃用户增长 25%,线下支付笔数提升 30%。
很多人只看到 “分红包” 的热闹,却没发现集五福早已成为支付宝最成功的 “用户增长工具”。今天这篇文章,结合我拆解的 10 年活动数据和自己做活动的踩坑经历,告诉你支付宝集五福到底玩了什么 “营销套路”:5 个核心策略如何让用户 “主动参与、疯狂分享、高频使用”?每个策略都附可复用的执行细节,最后送你一份 “春节活动设计 Checklist”,让你的活动也能既赚人气又带增长。
一、做活动最容易踩的 3 个坑:热闹过后一场空
刚做春节活动时,我照搬 “发红包、搞抽奖” 的模式,花了 50 万预算,参与用户却不到 10 万,活动结束后 APP 活跃度立马跌回原形。复盘后发现,这 3 个坑和早期集五福犯的错如出一辙:
坑 1:只拼 “红包金额”,忽略 “参与门槛”
我们设置 “满 1000 积分可抽奖”,结果 90% 用户达不到门槛,只能围观。就像 2016 年首届集五福,敬业福只发了 2000 张,绝大多数人空手而归,网上骂声一片 ——用户要的不是 “多大红包”,而是 “能参与、有希望”。
后来支付宝把敬业福发行量提高 10 倍,参与用户从 2 亿涨到 3.2 亿,骂声少了一半。
坑 2:活动和 “产品功能” 脱节,用户 “领完就走”
我们的活动入口设在 “首页弹窗”,用户领完红包就关闭 APP,根本没用到核心功能。早期集五福也有这问题:用户集完福就卸载,没带动支付、转账等行为。好的活动应该让用户 “为了参与,不得不使用产品功能”。
直到支付宝把 “AR 扫福” 和 “线下支付” 结合,用户为了集福,不得不打开 APP 扫码、付钱,活动期间支付笔数才涨了 20%。
坑 3:没设计 “分享钩子”,靠 “人情绑架” 促传播
我们让用户 “转发 3 个群才能抽奖”,结果被骂 “骚扰好友”,传播率极低。而集五福早期靠 “求福字” 自然传播,后来加了 “帮好友浇水得福卡”,分享率提升 40%——分享应该是 “互利的”,而不是 “被迫的”。
二、支付宝集五福的 5 个核心营销策略:既赚人气又带增长
现在的集五福早已不是简单的 “分红包”,而是一套精密的 “用户增长组合拳”。这 5 个策略,让活动从 “成本中心” 变成 “利润中心”:
策略 1:用 “低门槛 + 高参与” 制造 “全民狂欢”,降低获客成本
集五福最聪明的一点是:让几乎所有人都能 “轻松上手,有所收获”。
具体做法:
- 降低参与门槛:AR 扫福、蚂蚁森林浇水、线下支付都能得福卡,用户 “随手就能参与”。数据显示:门槛降低后,新用户参与率从 30% 涨到 65%。
- 控制 “未完成率”:80% 的用户能集齐 4 张福,只差最后 1 张,既保持期待又不会放弃。我们做活动时照搬这招,把 “完成任务拿奖励” 的门槛设为 “80% 进度可拿基础奖”,参与时长从 5 分钟延长到 15 分钟。
- 小额红包也开心:虽然人均只分到几块钱,但 “分钱” 的仪式感比金额重要。就像过年给孩子发 10 元红包,他们也会很开心。
案例:2023 年集五福新增 “摇一摇得福卡”,用户不用扫福字,摇手机就行,新增用户中 “50 岁以上” 占比从 10% 涨到 25%,很多老人第一次打开支付宝。
衡量标准:活动参与率(参与用户 / 活跃用户)≥60%,新用户占比≥30%。
策略 2:绑定 “产品核心功能”,让用户 “为集福,不得不使用”
支付宝的高明之处在于:你想集福?就得用我的核心功能。
具体做法:
- 把 “集福任务” 和 “高频功能” 绑定:
- 想得多福卡?去 “蚂蚁森林” 浇水(促进社交互动);
- 想加速集福?去 “线下扫码支付”(提升支付笔数);
- 缺稀有福卡?去 “生活号签到”(增加内容粘性)。
- 用 “福卡数量” 奖励深度行为:用户转账 5 次额外得 1 张福卡,结果活动期间转账笔数涨了 25%。
我们的实践:做金融 APP 活动时,把 “抽奖次数” 和 “理财产品购买” 绑定,用户为了多抽奖,人均持仓金额涨了 15%。
衡量标准:活动期间核心功能使用率(如支付、转账)比平时高 30% 以上。
策略 3:设计 “互利分享” 机制,让用户 “主动转发,不反感”
集五福的传播不靠 “强制转发”,而靠 “我帮你,你帮我”。
具体做法:
- “赠福卡” 是互利的:用户可以把多余的福卡送给好友,既帮了别人,自己也能获得 “沾福气卡”(有机会复制好友的福卡)。这种 “分享有回报” 的设计,让转发率比 “强制转发” 高 3 倍。
- “组队集福” 放大社交链:2022 年新增 “全家福” 玩法,用户组队可抽 “家庭红包”,结果人均分享次数从 2 次涨到 2.5 次,带动 20% 的新用户来自 “亲友邀请”。
避坑提醒:别做 “转发 3 个群才能领奖励”,用户会觉得被骚扰。我们曾把 “分享得积分” 改成 “分享后双方都得积分”,分享率立马涨了 50%。
衡量标准:人均分享次数≥2 次,分享带来的新用户占比≥15%。
策略 4:加入 “品牌联动”,分摊成本还能 “借势获客”
支付宝每年都拉一堆品牌一起玩,既省钱又能触达新用户。
具体做法:
- 品牌发 “定制福卡”:可口可乐、麦当劳等品牌的福卡只能通过扫它们的 logo 获得,用户为了集福,会主动去线下门店扫码,品牌获得曝光,支付宝节省了奖品成本。
- 品牌专属红包:用户集齐福卡后,除了平分红包,还能抽 “品牌优惠券”,比如 “麦当劳满 30 减 10”,既提升品牌核销率,又让用户觉得 “奖品更丰富”。
数据:2023 年有 200 多个品牌参与,支付宝活动成本降低 30%,合作品牌线下客流平均涨了 15%。
我们的实践:做电商 APP 活动时,联合 3 个品牌搞 “扫码得优惠券 + 活动积分”,活动成本降了 25%,还带来 5 万新用户。
衡量标准:合作品牌≥10 个,活动成本降低 20% 以上。
策略 5:用 “年复一年” 的仪式感,打造 “用户习惯”
集五福能做 10 年,靠的是让用户 “到点就想参与”。
具体做法:
- 固定时间上线:每年 1 月中旬开始,让用户形成 “春节前玩集五福” 的条件反射,就像过年要贴春联一样。
- 每年 “微创新”:保持核心玩法不变,每年加个新功能(如 “福气店换商品”“看直播得福卡”),既熟悉又新鲜。
- 把 “集福” 和 “过年情感” 绑定:宣传语从 “分钱” 变成 “集福就是集团圆”,让用户觉得 “参与就是过年的一部分”,品牌好感度提升 20%。
我们的教训:之前做活动每年换玩法,用户记不住,后来固定 “春节抽盲盒”,每年加个新盲盒,参与用户逐年涨 10%。
衡量标准:老用户复参与率≥70%,用户说 “过年就该玩这个”(通过调研验证)。
三、给产品经理的 3 个活动设计技巧:少花钱多办事
技巧 1:用 “数据反推” 设计活动,别拍脑袋定预算
支付宝每次活动前都会算:花 1000 万,能带来多少新用户、提升多少支付笔数,ROI 是否划算。我们做活动时也学会了:先算 “希望新增 1 万用户,每个用户成本 20 元,总预算 20 万”,再倒推玩法,避免 “花了钱没效果”。
技巧 2:活动结束后 “用福利留住用户”,别让他们跑了
集五福结束后,支付宝会给用户发 “节后优惠券”(如 “转账免手续费”),让他们继续使用。我们做活动后给用户发 “7 天内使用核心功能得奖励”,留存率从 30% 涨到 50%。
技巧 3:从小活动 “试错”,再放大
支付宝早期也踩过坑(如敬业福太少),后来每年优化。我们先在小范围测试 “分享得福卡” 和 “任务得福卡” 哪个效果好,再全量推广,节省了 40% 的试错成本。
春节活动设计 Checklist
检查项 | 关键动作 | 合格标准 |
参与门槛 | 设计 3 个以上 “零门槛任务”(如签到、浏览) | 新用户参与率≥50% |
功能绑定 | 至少 2 个任务需要用到产品核心功能 | 核心功能使用率比平时高 20% |
分享机制 | 分享后双方都有奖励,且流程≤2 步 | 人均分享次数≥1.5 次 |
成本控制 | 引入 3 个以上合作品牌分摊成本 | 活动成本降低 15% 以上 |
留存设计 | 活动结束后有 “持续使用的福利” | 活动后 7 天留存率≥40% |
行动指南:明天就可以做的 2 件事
- 打开你的产品,找 1 个 “核心功能”(如支付、发帖),设计 1 个 “用户为了拿奖励,不得不使用它” 的任务(参考支付宝 “线下支付得福卡”),比如 “发 1 条帖子得抽奖机会”。
- 想 1 个 “互利的分享机制”,替代 “强制转发”,比如 “分享给好友,双方各得 10 积分”,明天上线测试效果。
你觉得集五福最让你 “欲罢不能” 的是哪个设计?评论区聊聊,我可以帮你分析怎么用到自己的活动里 —— 毕竟,从模仿到创新,是做好活动的最快路径。
评论